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Bear Bile Used in Medicine
前言
熊胆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成分,已有千年历史。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唐代甄权的《药性论》,此后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其药效,使其成为中医宝库中的珍贵药材。今天,我们就来探寻熊胆入药的历史脉络,了解它的医学价值与文化意义。
唐代:《药性论》首次记载熊胆药用
熊胆的药用历史始于唐代。著名医药学家甄权(约541-643年)在其著作《药性论》中首次明确记载了熊胆的药用价值。
展开剩余83%书中提到:“熊胆,科,邪反己,地黄。用于小儿五疳,杀虫,治恶疮。”
熊胆具有清热解毒、明目镇惊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热毒疮疡、目赤肿痛等症。
唐代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黄金时期,甄权的《药性论》对后世影响深远,奠定了熊胆在中药体系中的地位。
宋代:熊胆应用范围扩大
图片来源:百度
到了宋代,熊胆的药用记载更加丰富。唐慎微著《证类本草》等医书均收录了熊胆的方剂。
书中提到:“熊胆,味苦,寒,无毒。主时气热盛变为黄疸,暑月久痢,疳䘌,心痛,疰忤。治小儿惊痫瘈疭,以竹沥化两豆许服之,去心中涎良。又疗恶疮、痔瘘。"
其应用范围从清热解毒扩展到治疗小儿惊风、癫痫、黄疸等疾病。
宋代医学家还发现熊胆具有抗炎、镇痛的作用,并开始尝试将其与其他药材配伍,增强疗效。
明代: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系统总结
图片来源:百度
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对熊胆进行了更系统的总结:“疗目赤障翳,多年痔疮,蛔虫病,小儿惊痫抽筋。”
熊胆性味归经:苦、寒,归肝、胆、心经。清热镇惊、解毒明目、利胆退黄。用于高热惊厥、肝胆疾病、眼疾等。
李时珍还记载了真伪鉴别方法,强调优质熊胆应“色如琥珀,味苦回甘”,防止假冒伪劣。
其余历史记载
唐
《新修草本》: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、暑月久痢、疳疾,心痛,疰忤。
明
《草本经疏》:凡胆皆极苦寒,而能走肝、胆二经,泻有余之热。小儿疳积,多致目内生翳障者,以肝、脾二脏邪热壅滞,则二脏之气血日虚、闭塞日甚故也。用此泻肝、胆、脾家之热,则内邪清而外障去矣。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,及痘后蒙闭者,多因肝、肾两虚,宜滋阴、养血、清热为急,诸胆皆不得用。
明
《银海精微》:熊胆丸,治肝胆得热火邪为病,用清热解毒。
清
《本草求真》:功专凉心平肝,惟其凉心,所以能治心痛疰忤热邪等症;惟其平肝,所以能治目赤翳障,恶疮痔漏等症。
清
《本草备要》:苦寒,凉心平肝,明目杀虫。治惊痫五痔。
结语
图片来源:百度
熊胆的药用历史跨越千年,从《药性论》的首次记载到现代药理学研究,它始终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但近代以来,由于野生熊数量锐减,活熊取胆的方式引发伦理争议。
你对熊胆入药有何看法?欢迎留言讨论!
微信号丨KKXYE2025
抖音丨苦口熊业
发布于:云南省珺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