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大唐中兴第一名臣”,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郭子仪。可要论战功,李光弼的成就却远超郭子仪。历史上,郭子仪因邺城之战的失利,被罢免了所有军职,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,他几乎未再出现在战场,而李光弼则成为了真正的主力。令人感到遗憾的是,李光弼虽然立下赫赫战功,却没有享受到最终胜利的荣光与掌声,收官战的主角竟是仆固怀恩,而非李光弼。彼时,李光弼早已不再担任朔方节度使,而是被任命为河南副元帅,驻守临淮,远离了主战场。
大唐军界的两大尖刀——郭子仪和李光弼,前者在关键时刻退场,后者未能坚持到底。朝廷的“人才”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吗?并非如此。如果真是“人才枯竭”,那么年逾八十的郭子仪怎能继续披甲上阵?但不同的是,朝廷对这两位顶尖将领的态度截然不同。郭子仪始终处于被压制的状态,半途被迫退场,而李光弼却被寄予厚望,最终为何选择隐退呢?
展开剩余85%李光弼的退出,其实是迫不得已的。发生了什么事?其实,李光弼已经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部下了,如果他再不离开,恐怕他会像李国贞一样,被自己的部下所逼害。李光弼向来以治军严格著称,怎会让部下对自己失去控制呢?我们可以从河阳之战入手了解其中的原因。
在郭子仪被罢职后,李光弼接任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和朔方军节度使,成为了实际的平叛指挥官。由于邺城之战的失败,史思明重新占领河北,并亲自率军向河南进发,唐军被迫从进攻转为防守,黄河两岸成了新的战线。毫无疑问,洛阳成为了叛军的主要目标。为了保卫洛阳,李光弼制订了详细的防守计划,将防线重点设置在北方的黄河要塞上。
然而,史思明非常狡猾,他巧妙地绕过了黄河防线,将进攻重点放在了滑州和汴州。在史思明的猛攻下,汴滑节度使许叔冀很快投降,两个州的失守直接导致叛军兵分两路,一路南下指向临淮,另一路西进威胁洛阳。面对如此险情,李光弼只能做出艰难的决定:他下令放弃洛阳,给史思明留下了一个空城,同时带领唐军北渡黄河,固守怀州。
李光弼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:洛阳难以守住,但必须在河南留下一个根据地,为反攻创造条件,并牵制敌军的兵力,防止他们进一步西进威胁长安。于是,河阳之战爆发了。虽然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,但这场胜利却来得极为艰难。李光弼不仅要面对叛军的猛烈进攻,还要应对自己部下的背离和暗中作乱。
早在李光弼刚刚上任时,部队内部就出现了不小的风波。第一个“磨刀客”是张用济,这位将领对李光弼的严格管理感到不满,居然在军中煽动叛乱,说:“李光弼天天夜里突袭检查,我们都是叛军吗?不如派精锐去突袭洛阳。”竟然有不少将士响应,纷纷披甲上马,准备行动。幸亏节度副使仆固怀恩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,并劝止了张用济:“这样做就是谋反啊!如果传到朝廷耳朵里,郭老头也会受连累。”仆固怀恩的阻止,避免了一场严重的内讧。但李光弼得知此事后,毫不犹豫地将张用济斩杀。
就在张用济被杀后,仆固怀恩带领500名胡骑赶到李光弼的营地,气势汹汹地看似要质问李光弼。这一举动让李光弼感到极为紧张,若真发生冲突,他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李国贞,遭遇部下的背叛。幸好,仆固怀恩并无真心发动暴乱,他只是想给李光弼一点警告,于是摆出一副训斥胡骑将领的架势,声称:“我命令你们不要随我出征,怎敢违抗?”李光弼及时明白了仆固怀恩的用意,便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危机,笑着回应道:“将士们都听从我的指挥,哪有什么错呢?来,一起喝酒吃肉吧。”
如果没有仆固怀恩的调解,李光弼恐怕真的难以安然度过这次风波,也让我们看到了河阳之战的艰难程度。李光弼不仅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智慧,还用自己的方式镇住了全军,给部下树立了极为严明的纪律。
李光弼使用了“三刀”来震慑全军:第一招,他以自己为刀,以刀威胁全军:“如果这场战斗我有半步退却,你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这把刀杀了我。”第二招,他用亲信开刀,命令自己的爱将郝廷玉担任先锋,如果败退立刻斩杀。战斗中,郝廷玉骑马行进时受伤,但李光弼依旧果断下令斩杀。幸运的是,郝廷玉解释道:“我并非退却,而是换马再战。”第三招,他让仆固玚——仆固怀恩的儿子,也感受到了这种威慑力。仆固玚在战斗中一度退却,李光弼立刻命令监军拿刀去取仆固玚的首级,逼迫仆固怀恩父子重新杀入战场。
经过这些严苛的手段,李光弼最终带领唐军取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。但这场胜利并未平息李光弼与部下之间的矛盾,反而埋下了更大的冲突。
河阳之战后,李光弼打算继续固守怀州,但监军鱼朝恩却不断施压,要求立即收复洛阳。仆固怀恩也在这一过程中露出了真实面目,主动向朝廷上书,称叛军并不如李光弼所说那样强大,收复洛阳易如反掌。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,李光弼不得不改变计划,最终决定让李抱玉守住河阳,而自己则率军渡河,准备发起收复洛阳的战争。
在这场战斗中,李光弼将营地设在洛阳北部的邙山,但仆固怀恩却坚持要在平原上扎营。这一举动显然是有意让李光弼陷入困境。果然,史思明故意装作败退,将物资丢弃在地,诱使唐军将士争相抢夺战利品。趁机,叛军从山上突然冲下来,给唐军造成了惨重打击。唐军迅速溃败,甚至一路逃至三百里外的山西闻喜。看似一场小规模的战斗,竟演变成了如此彻底的失败。
所有的线索指向了仆固怀恩与鱼朝恩的联合陷害,目的明确——让李光弼彻底失败,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,他们不惜将整个战局搞得一团糟。鱼朝恩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,但却不知不觉充当了朔方军势力的帮凶。
面对这一局面,李光弼无奈地向朝廷上书请罪,最终唐肃宗将他调任临淮。李光弼与朔方军的关系并非单纯的交替或合作,而是深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利益纠葛。朝廷之所以选择将朔方军交给
发布于:天津市珺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